泰武鄉位居屏東縣八大山地鄉之中心地帶,
是東港溪上游及瓦魯斯溪之間和中央山脈西側,
為典型的山地鄉,有西排灣族「托窟文」等三大社,
居於北大武山和南泰武山之間的谷地,
由於台東縣有大武鄉,在台灣光復後為了與大武鄉有區分,
乃取大之古音「泰」字而成為「泰武」。
目前泰武鄉有佳平村、武潭村、和平村、
佳興村、泰武村和萬安村等六個行政區域。
「泰武」之名的由來,民國35年1月在泰武村成立鄉公所,
因該部落擇音「括兒魯使」(Kulaluce),
又東面有大武山,故取其大武與泰武諧音,
而定名為泰武村,同時以該村為鄉治所在,
即正式命名為泰武鄉(避免與台東縣大武鄉雷同)。
莫拉克風災造成地基結構滑動,而從屏東大武山上遷村的排灣族泰武部落,
在萬巒靠泰武鄉邊界建立了新的「吾拉魯滋」社區。
民國100年八月正式搬遷後的新社區,
不只以大武山上有機種植的咖啡做為社區重新發展的重要產業基礎外,
區內泰武國小古謠隊天籟傳唱知名度提升,
也因地理位置的變動,對外交通更為便利、更靠近萬巒鄉旅遊動線,
因此社區人口在外就職、活動往來互動也跟著變得頻繁。
負責凝聚社區共識、推動部落建設的「泰武社區發展協會」
在這些時間點責任變得更為重大,隨著風災破壞、遷移部落、
新社區的建設工作,重擔無一日減輕;從溝通遷村意願、
新社區的建設方向到整合產業行銷資源,
不同的階段發展協會分別有著多項重要目標要溝通協商、帶領達成;
更得在不同進程上,藉著農收節日展現成果,為自己社區居民鼓勵打氣、
更密合共識外,也要讓社會各界看得到他們的努力,
藉此爭取更多產業合作機會獲取更多建設資源。
排灣族有嚴格的階級制度,
大致上分為頭目(mamazangilan)、貴族、勇士、平民四個階級。
其中貴族又因與頭目的關係親疏分為二~三個等級。
貴族階級講究門當戶對,以同階級間的聯姻為理想的婚姻形式,
因此頭目階級常與鄰近村落的頭目結為親家。
頭目是地主階級,擁有土地、河流與獵場。
藉著婚姻關係可以擴展自我的領地。
階級低的族人也希望能與比自己階級高的人結婚,
藉以提升自己的階級,因而在婚生子女中會有階級昇降的有趣現象。
排灣族傳統生活中,無時無刻都與祭儀活動有關,
祭儀包括祈雨、狩獵、播種、豐收等共二十幾種,
其中以收穫祭及五年祭規模最大,意義最深遠。
收穫祭現已被通稱為豐年祭,其實收穫祭(Masarut)的本意,
是感念神靈的眷顧,給神過年的意思。祭儀由祭司主持,
向祖靈奉祭小米等農作,並選播種用的小米,
祈求明年收穫比今年好,祭儀後穿插射箭、挑穀等競技。
造訪泰武村比悠瑪部落時,
不妨前往座落於泰武鄉平和村『武潭國小平和分校』內,
目前有三百餘棵高聳的木棉分散於校園四周,
形成綠色屏障,和校園後的山林相應成景,
四季各有不同的面貌。五月,木棉果爆裂,
棉絮迎風飛舞,猶如夢幻峋地;炎炎夏日,筆直蒼茂、綠意盎然的森林,
涼意沁人;蕭瑟的秋,葉片落盡,禿枝挺拔的枝椏,彷如沉睡大地。
泰武鄉咖啡種植從日據時代開始,日本人在此種植咖啡樹種,
並將咖啡樹種栽種在泰武村裡,以阿拉比卡樹種為主,
每年收成經簡易加工處理後,就大量運回日本販售;
當地居民都將咖啡果視為一般零食食用;至今,
據說泰武鄉最年老的咖啡樹已經超過80歲了。
近年,泰武鄉公所大力推廣,居住在北大武山的排灣族人們,
才重新開始關注照料那些從日治時期就留下的天皇級的咖啡樹。
吾拉魯滋部落主要為營造具原住民文化傳統特色之文化體驗,
不僅可以凝聚部落共識,讓部落文化持續延續,
保留泰武傳統地景與集體記憶,
再現族群文化新風貌,不僅讓部落居民相互扶持,
更期望以吾拉魯滋部落-咖啡工廠為中心的凝聚力量,
使部落文化重現,並藉由吾拉魯滋部落的啟用,
讓民眾認識泰武鄉的達咖拉烏斯咖啡、傳統文化及藝術人文發展。
藝文中心以排灣族石板屋方式所搭建,
藝文中心屬新泰武國小委託社區發展協會經營,
以展現泰武國小小朋友工藝作品,及鄉內工藝品,
並結合當地泰武咖啡做為推廣據點。
在八八風災侵襲下的泰武國小,經歷多次艱難的遷校歷程後,
在企業、大眾協助下,設立於吾拉魯滋永久屋基地內;
泰武國小以古謠傳唱隊聞名國內外,
校內倡導國語及族語的雙語教學,
曾來訪的日本專家學者將此譽為全世界最美麗的小學。
泰武國小在泰武鄉全鄉的努力與校長的積極推動下,
學校積極推動國際教育、民族教育和遊學體驗課程,
希望能夠成為一所具有排灣族文化特色的排灣族民族學校。